个人简介:
王显云,中共党员,烟台大学文经学院2005级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
在校期间一直担任学习委员一职,曾荣获“2005-2006学年“三好学生”奖学金、荣获“2006-2007学年“三好学生”奖学金和“优秀班干部荣誉称号”、荣获“2007-2008学年“三好标兵”奖学金和“励志奖学金”等奖励。
2009年至2012年期间,在烟台大学的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语音信号处理,荣获“2012年校级优秀毕业生”奖励,在科研方面发表了7篇学术论文。
硕士毕业后曾在歌尔声学股份有限公司工作,后于2014年至2018年期间,于北京工业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攻读博士研究生,荣获2015年研究生社会工作奖和优秀研究生奖,2016年获研究生社会工作奖和研究生科技创新优秀奖,2017年获研究生科技创新优秀奖,2018年获研究生科技创新一等奖两项、优秀奖一项,在科研方面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9篇,其中SCI论文4篇,领域内顶会2篇。
博士毕业后至今,一直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研究所工作,从事军工电子方面的研究工作,现为高级工程师职称,2022年被评为所级专家。
母校的回忆
时光流逝,岁月匆匆,回头想想,距离大学毕业至今已经快有13年的时间了,但每每想起,好似昨天经历的一样,让人在想起大学美好生活的同时,又为它的短暂而略感伤感。在大学的生活回忆中,会经常想起宿舍同学一起去网吧打的场场CS游戏,一起去教学楼占座的经历和考研艰辛和快乐等。这些经历总是让我难以忘怀我的老师和同学。
大学前对烟台这座城市比较陌生,但来到烟台后,这里的临海依山和环境宜人渐渐的吸引了我,让我越来越喜欢这个城市。理工学院依靠烟大的资源使其在同等院校中具有较好的教学质量和学习风气,这都是我选择来到这里开启大学生活的原因。
未踏入学校之前,曾想过在理工学院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可能像大多数人对大学生活的理解一样,不会像高中时期的学习那样紧张和辛苦,但那时也曾给自己树立了个希望,就是尽可能的将专业课和公共课等课程学好,在学习上少留遗憾,同时在闲暇之余,可以经常去海边感受大海的无边辽阔。
大学毕业后的发展
1.毕业后个人发展经历
考虑到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和对自身竞争力的提升,选择继续考研,在研究生毕业后,经历了两年的工作,发现自己的专业能力欠缺,又选择了攻读博士,毕业后留在北京,一直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研究所为国家的军队建设尽份力量。
2.在工作或继续深造的过程中,自己收获到了什么?获得了什么感悟?
在经历多年的求学过程中,我觉得科研是有些枯燥的,需要一篇一篇的精读或粗读前人发表的很多文章,并寻找和分析其中的优点和不足,好似永远读不完。同时这个过程也充满了挑战,当分析出某篇文章存在的不足且将其解决时,那种带来的喜悦感又会让你兴奋不已。也希望大家今后无论身处哪个工作岗位,都能保持这种通过自身努力带给自己的幸福体验和感受。另外,多年的学习和工作让我觉得收获的不仅是动手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成熟和拓展。如虽然工作时的所需和学校知识的所求并不完全匹配,但工作中每个项目的实际进程又都离不开之前学习积累的许多专业知识,两者虽不完全一致,但却密不可分。
3.在工作或深造的过程,面临过什么困难,以及后来怎么解决的?
不论是科研还是工作,他们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熬夜加班都算是家常便饭,每每遇到问题更是需要查阅很多资料思考如何解决,实在难以解决,有时还要多请教身边经验丰富的师兄或同事。
4.在母校锻炼的何种能力对您日后的工作、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让您一生受用的?
我个人觉得在理工学院锻炼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与人共处的能力是对我比较重要的,因为在科研中,持之以恒的独立思考能力往往是保证其能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而与人较好共处的能力则会有效提升自己在团队中获取知识和前人经验的能力,因此,我觉得这两点对我的个人发展是很重要的。
5.对母校的祝福
毕业之后,又选择了多年的求学和目前的职场工作,回母校的次数有限,尤其是近几年的疫情更是限制了回烟台看看母校的期望。今年母校迎来了建校第二十周年,作为曾经的学校一份子,我衷心的祝愿母校年年桃李,岁岁芬芳,蓬勃发展,培育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